当前位置:中国农民网法制民生 正文

江西省2017年晚籼稻生产成本收益情况分析

时间:2018-01-05 21:44 来源:中国粮油信息网 作者:中国粮油信息网 阅读: 次
近期,为掌握我省2017年晚籼稻生产成本收益情况,江西省价格成本调查监审局对省内31县279户调查户晚籼稻成本收益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今年我省晚籼稻单产与价格齐增,成本略升,收益增长明显。
  一、单产及价格
  调查户晚籼稻平均亩产483.69公斤,同比增2.39%。全省晚籼稻播种面积2262.4万亩,同比降1.21%,但由于单产增长,总量增产可能性较大。晚稻丰产,主要得益于四方面利好:一是设施改善。我省近年来持续改善农业基础设施,统筹整合资金推进旱涝保收、持续高产稳产的高标准农田建设,全面铺开绿色生态农业“十大行动”,深入实施了水利薄弱环节补短板三年行动计划,提高了农业抗灾能力;二是创新驱动。加大了农业科技投入,统筹安排耕地配方施肥,抓好穗期病虫防控,保证了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定;三是政策激励。国家继续在主产区实施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托市价虽有所下降,但仍高于往年市场交易价格,稳定了农民种粮收益预期;四是晚籼稻自播种以来,全省气候条件总体正常,光温条件匹配较好,大部分地区农田墒情适宜,总体利于作物生长发育。
  调查户已出售平均价格2.63元/公斤,同比涨2.79%。晚稻价格上涨,一方面,受东南亚大米价格大幅上涨影响,我国大米进口成本增加,稻米行情受国际市场冲击效应减弱;另一方面,稻谷市场行情因品种差异而分化严重。鄱阳县、渝水区、余江县等地调查户种植的常规品种,粮贩上门价2.41-2.42元/公斤,依旧低迷。而南昌县、峡江县、信丰县等地一些农户种植软粘、926等优质品种,行情较好,当地粮油加工厂收购价在3.00-3.40元/公斤之间,与常规品种行情形成鲜明反差。11月11日起,中储粮在我省启动2017年中晚稻最低收购价执行预案,截止日期为2018年1月31日,全省确定第一批256个委托收储库点,收储库点覆盖76个县(市、区),有效仓容117.7万吨,库点数量和仓容量相比上年均有所增加。各委托收储库点按2.72元/公斤价格和一定的扣重标准(大都是每百斤扣重5-7斤)挂牌收购。托市购启动,有利于稳定粮食价格,对市场形成托底效应。量价齐增,调查户亩均主产品产值1270.38元,同比增5.25%;亩均总产值1288.29元,同比增5.06%。
  二、成本及构成
  调查户亩均总成本1041.84元,同比升1.38%。若剔除总成本中家庭用工折价与自营地折租这两项机会成本,亩均现金成本524.52元,同比增0.75%。具体构成如下:
  (一)物质与服务费用477.57元,同比降2.39%。其中:
  机械作业费175.06元,同比降6.55%。需说明的是,机械作业费是指租赁他人农机进行作业所发生的费用,不含自有机械作业费用。近几年,在国家农机具购置补贴等政策扶持下,农户自购小型耕机的情况增多,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机械作业费,但全省粮食机械化作业普及率依然保持上升势头。
  种子费62.19元,同比升4.29%。今年种子用量同比持平,但部分农户进行了“普改优”,优质稻种价格一般要稍高于常规稻种。此外,种子价格整体同比也略有上涨。两种因素叠加,造成种子费小幅上升。
  化肥费125.74元,同比升1.44%。国内化肥价格经过前几年的低迷后,今年同比大涨,省价格监测部门数据显示,6月份全省尿素、氯化钾、过磷酸钙、45%三元复合肥价格同比分别上涨9.09%、17.24%、7.14%、10.74%。显然,化肥价格上涨是化肥费上升的主因。但从另一角度看,化肥价格上涨,也通过成本效应倒逼农户科学合理用肥,从而降低了单位面积化肥折纯用量(今年每亩同比降1.36%),有利于实现农业绿色发展。
  农药费64.16元,同比降1.26%。据上半年我局农资购买专项调查数据显示,今年多种农药价格同比有所上涨,但是,晚籼稻生产期间极端天气少,病虫害情况稳定,防控任务较轻,不少农户的农药喷施量减少,有效对冲了药价上涨,农药费不升反降。
  (二)人工成本414.04元,同比升7.20%。按照国家发改委制定的劳动力理论工价算法,2017年江西省执行工价88.40元/日,同比增8.47%,雇工工价涨幅更大,达25.32%,成为晚籼稻人工成本上升主要原因。虽然亩均家庭用工同比减少了0.19天,但对人工成本的影响有限。
  (三)土地成本150.23元,同比降1.30%。农田价格一般与所种农产品以往的收益情况相关,前两年我省稻谷价格低迷,加上补贴政策调整,农民种粮收益预期降低,“双改单”现象增多,流转地退租屡有发生,造成土地价格下降。
  三、利润及效益
  晚稻单产、价格齐增,总成本略升,调查户净利润256.45元/亩,同比增24.10%;若按现金成本计算,调查户实际到手的现金收益763.77元/亩,同比增8.24%。成本利润率23.65%,同比升4.33个百分点,反映出今年晚籼稻种植效益显著提高。
  四、问题及建议
  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了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意见,我省也要求在稳定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前提下,调整优化农业种植养殖结构。作为省内主要口粮的晚稻,应当在稳产能、优结构、增效益等方面加大力度,扎实推进农业现代化,提升农业发展水平。
  (一)“双改单”现象增加,应在稳定产能上下功夫。
  前几年粮食价格低迷,成本大幅上涨,种粮效益与非农就业效益差距拉大,影响了农民种粮积极性。统计数据显示,我省2015-2017年二季晚稻播种面积累计缩减2.76%,中稻及一季晚稻稳中有增,反映出省内“双改单”现象增多。虽然今年晚稻单产有所增长,但影响单产的不确定性因素多,且存在增长上限。因此,保证粮食安全,要注意保护好农民种粮积极性这个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确保粮食播种面积不能过度下滑,应一方面依托国家价格支持政策稳定粮食价格,同时适当加大种粮支持补贴力度,增强支持补贴的针对性,确保农民种粮获得合理收益。
  (二)优质优价日益显现,应继续推进品种结构调整。
  今年晚稻价格总体走强,品种间差异较大,特别是优质稻的价格优势进一步凸显,如南昌县926优质稻最高价格达3.4元/公斤,远超最低收购价水平。联系全国稻谷近年来生产形势背景,目前结构性矛盾突出,总产量虽然较高,但普通稻和优质稻比重失衡,普通稻产量高,市场需求量有限,优质稻产量低,市场需求量大。过去国家持续提高最低收购价水平,保护了普通稻种生产。今年,国家首次下调晚稻最低收购价,目的在于优化生产结构,从重数量向调结构转变。我省作为国家粮食主产区之一,粮食生产应当顺应国家整体形势,强调随需而变,主动进行“普改优”品种结构调整,改种一些更加符合市场需求的优质稻种。当然,结构调整过程中,应加强政策引导扶持,确保粮食品种结构的平稳转换过渡。
  (三)人工成本居高不下,应进一步发展适度规模经营。
  从晚籼稻等多种粮食的成本构成看,劳动力价格上涨始终是推动种粮成本上升的最大动力,制约着种粮效益的提升。结合近几年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数据,2014-2016年我省晚籼稻平均每亩用工时间为4.92天,明显低于全国各个主产区5.83天的平均水平,位居第二,仅高于浙江省0.72天。说明我省机械化作业对手工劳动形成了较强的替代,劳动生产率处于较高水平。但是,劳动生产率提升并未有效降低人工成本,提升种粮效益,这里主要反映出两个问题:一是劳动力价格上涨速度快于劳动生产率提升;另一个则是农村劳动力存在不充分就业的问题。当然,劳动力价格上涨有利于促进农民增收,存在一定的必要性。劳动力不充分就业,则属于资源配置的低效率,特别是在劳动空间上,许多地区土地流转率依然不高,规模经营占比偏低,不少农民仍在延续小散户经营,农闲时间较多。机械作业推广固然可以降低种粮用工强度和时间,但受小散经营规模限制,也容易带来劳动力就业和农机设备使用不充分的负效应,造成劳动力、农机设备等要素利用效率低下。要实现节本增效,需要在普及机械化作业的同时,发展与之相适应的规模化经营,充分发挥机械化与规模化的互补优势,实现劳动生产率提升与人工成本下降相统一。眼下,应重点加快耕地流转,推进粮食生产适度规模经营,尽快补齐这一制约农业现代化发展的短板。(江西省价格成本调查监审局)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