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国农民网 > 经销市场 > 正文

油菜:撑起国产食用油半边天

时间:2017-05-17 10:01 来源:中国科学报 作者: 阅读: 次
油菜是国产食用植物油的第一大来源,占国产油料作物产油量的55%以上,是维护国家食用油供给安全的核心。油菜能与水稻等粮棉作物搭配实现周年轮作生产,是实现粮棉油兼丰、绿色高效的重要作物。


5月13日,湖南省沅江市的油菜都收割完了。而这里恰恰位于国家油菜生产保护区的核心。

沅江市果果油菜合作社理事长叶虬是一个掌管着1039亩流转土地的种植大户。叶虬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他的地里种的是中国农科院油料所的油菜品种——中油杂19,含油量高,产量高,千粒重高,高抗倒伏。今年他的油菜被湖南省农业龙头企业金健米业股份有限公司以高于市场价格每公斤1元(实际为6元/公斤)的价格收购,预计纯收入将达到每亩350元。“算是比较高的了。”叶虬说。

在当天举行的“油菜全产业链绿色高产高效技术模式攻关”现场观摩会上,中国农科院党组书记陈萌山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我国油菜主产区长江流域大面积示范用不到五年时间,让生产成本从每千克超过5元下降到2元以下,接近加拿大进口菜籽油到岸完税价格,已具备国际市场竞争力。

第四大农作物

油菜是我国第四大农作物,常年种植面积约1.1亿亩,总产量约1400万吨。

“油菜是国产食用植物油的第一大来源,占国产油料作物产油量的55%以上,是维护国家食用油供给安全的核心。”带领团队培育出中油杂19的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所研究员王汉中在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说,油菜能与水稻等粮棉作物搭配实现周年轮作生产,是实现粮棉油兼丰、绿色高效的重要作物。

菜籽油是我国主要食用油之一,主产于长江流域及西南、西北等地,产量居世界前列。菜籽油具有一定的软化血管、延缓衰老的功效。菜籽油中Ω-3不饱和脂肪酸和Ω-6不饱和脂肪酸的比例最为接近人体需要的比例,优于橄榄油。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院营养科学研究所研究员高莹博士认为,菜籽油是一种非常有益于健康的食用油。因此,油菜产业发展关系到我国消费者的健康需求。

与此同时,全国有1亿油农种植油菜。去年,油菜籽补贴收购政策逐步在主产区大省取消,以往收益相对较高、农民出售意愿较强、价格期望较高的油菜籽行情面临着较大的下行压力。而油菜市场国际国内价格倒挂,油菜生产会不会像大豆那样萎缩,令人担忧。因此,如何确保油农增收,也是摆在政府和科研人员面前的重大课题。

就在上个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建立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的指导意见》,全面部署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划定和建设工作。其中,以长江流域为重点,划定油菜籽生产保护区7000万亩,含水稻和油菜籽复种区6000万亩。因此,“建立稻油模式下的油菜全产业链绿色高产高效模式集成创新示范显得尤为重要。”王汉中说。

产前、产中、产后齐创新

“我认为这次协同攻关取得的最主要成果在于产前创新、产中创新和产后创新,也就是强化了全产业链核心技术创新。”中国农科院油料所副所长张学昆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

在产前,他们实现了品种创新。中油杂19是将高产、高含油量、抗倒、抗病和抗裂角等多种性状有效聚合育成的国审高产高油机械化油菜新品种,菌核病抗性强,抗倒性突出,含油量达到50%,是我国冬油菜产区含油量最高的国审品种。

5月13日,经专家组现场测产验收,中油杂19产量达186.98公斤/亩(8.5折后),比当地油菜品种传统技术种植理论产量114.32公斤/亩(8.5折后)增产63.56%,菌核病发病率比当地对照降低51.34%,每100公斤菜籽经物理压榨实际产油42.67公斤,比当地品种34.8公斤增产22.61%。示范区单位面积实际产油量比当地对照翻了一番,比较效益十分突出,很好地满足了市场需求导向,为加工企业和种植者的效益提价提供了核心技术支撑。

在产中,他们实现了技术创新。攻关团队以官春云院士团队建立的农机农艺融合适度管理技术为核心,集成了密度调控、缓控释全营养肥料、新型免疫蛋白农药阿泰灵、联合精量播种机、芽前封闭除草、无人机田间管理、一促四防、化学干燥、联合机收、菌核秸秆腐熟等技术,技术标准化水平进一步提高。

由于采用全程机械化,实现了旋耕、开沟、施肥、播种、除草、防病、收获等工序全程机械化和标准化,单产、效率和效益显著提高,每亩生产成本300~350元,单产350~400斤,效益300~500元,扭转了油菜生产竞争力偏弱的局面。“现在一亩地只需要不到3个人工,以前需要十多个人工,大大降低了人工成本。”叶虬介绍说。

在产后,他们着力实现了产品创新。中国农科院油料所副所长黄凤洪研究员带领科研团队研制了高品质浓香菜籽油7D产地绿色高效加工技术,实现了小型化、现代化、自动化、模块化,产品质量稳定,而且能耗低,产品竞争力强。

“改变了菜籽油品质差、饼粕蛋白变性严重、能耗炼耗高、微量营养成分损失严重、产品色泽深、品质差等问题,生产的高品质浓香菜籽油香味浓郁、色泽纯正、口感好,为油菜产地化加工、一二三产融合提供了技术支撑。”黄凤洪告诉记者。

记者在刚刚开工的港湾粮油实业公司发现,这里浓香四溢,管理人员正在进行紧张的设备调试和试产。董事长李妙贱告诉记者,他原来是一个房地产商,去年决定投产菜籽油产地加工行业。目前该公司有两台总价值80万元的采用7D技术的产油设备,每天可加工处理10吨菜籽,产油3吨,预计全面投产后每年产值可达60万元。目前他的公司共有员工20多人,其主要加工原材料来自当地油菜产区,而目标市场也就是周边老百姓。

正是由于中国农科院油料所协同华中农业大学、湖南农业大学、农业部南京农机化所、中国农科院植保所、区划所等国内有关优势单位,开展跨单位、跨学科的大联合、大协作、大攻关,他们在湖南沅江开展的机械化、轻简化、集成化、规模化、产业化示范应用,为长江流域稻油模式油菜全产业链绿色高产高效模式提供了技术支撑。

构建核心竞争力

“通过科技创新把产业主动权掌握在我们手里。”王汉中对于当前国际市场油菜价格倒挂的现状非常关心。

他说,这种全产业链绿色高产高效技术模式在全球油菜产业中是绝无仅有的。“我们正在推广这种单一品种、单独收购、单独加工、单独销售,就地加工、就地消费的模式,从而把菜籽油功能营养成分的多元化和消费者的需求多元化结合起来。这种全新的生产模式和消费模式,具备较强的全球竞争力。”

陈萌山也肯定了这种模式的优势。他说,长江流域是全球最大的油菜生产基地,只有通过科技创新才能实现油菜产业增产增效。“把加工过程放在当地,就是把利益留给农民。”陈萌山说,油菜发展前景很好,要调动农民积极性,要把生产成本降下来,降低劳动强度。“让农民觉得种油菜是很轻松的,种油菜是有收益的。”

所以,陈萌山认为,根本问题是如何在农民中普及绿色增产增效模式,只有这样才能提升我国油菜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他告诉记者,过去我国农业主要依靠农村体制变革、联产承包来调动农民积极性;靠发展农村市场经济,给农民放权,给农民让利。而现在,农村发展的动能转化将主要是“科技驱动一二三产业融合,驱动生产生活的融合,驱动动物植物微生物的融合”。

“我们科技工作者肩负着使命。”陈萌山希望,中国农科院作为农业科技的国家队,继续研究集成创新与示范,农业科研要面向农业科技的前沿,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民的重要需求。下一步工作要围绕建设长江油菜生产保护区全面发力。要加强保护区建设的顶层设计,提升产业竞争力和国际竞争力,每亩用工不能超过2个,每千克成本不能超过2元;要注重绿色发展,针对目前存在的关键问题,提出涵盖全产业链的方案,实现实用性。

(李晨) 

(责任编辑:竹青)